云顶国际

携手成都中医药大学,云顶国际气味数据库助力中药挥发油科研加速

  • 产品资讯

导读

  挥发油是由中药材提取出的含有药用成分的挥发性油脂,具有突出的药理作用,也拥有活泼的理化性质,是中药药效的关键物质基础。中药挥发油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大量医药典籍和传统的中药复方中多有收载。成都中医药大学(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)张定堃/黄浩洲团队一直致力于中药现代制造技术,在中药儿童药改良创新、中药炮制技术工程化与智能化以及中药多酚液体制剂精细制造、智能制造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。针对中药儿童药改良创新的难题,开发系列动物药的矫掩味关键技术,并在中药多酚液体制剂产业化应用方面,产出多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。

中药材

  

研究成果概览

  研究团队长期与各种中药挥发油打交道,深刻理解挥发油研究的痛点与难点。在传统的研究思路基础上,结合使用云顶国际气味数据库,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,发布了多项研究成果。

研究成果

  研究成果展示一:余甘子

  余甘子(Pellanthus emblica L.)是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及药食同源品种,在中药、民族药应用场景广泛。随着野生资源的萎缩和新型栽培型余甘子的涌现,余甘子的整体质量逐渐发生改变,随之带来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差异,可能会对该产业造成深远影响。为了填补野生余甘子和新型栽培型余甘子品质差异的研究空白,团队采用顶空-固相微萃取方式提取余甘子中挥发性成分,再利用SPME结合GCMS/MS技术,建立了气味成分的分析方法,并基于云顶国际Smart Aroma Database鉴定出野生和栽培余甘子中的风味物质,筛选影响风味和口感的可能关键化合物。

研究成果

野生与栽培余甘子研究流程

 

  该团队的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已在《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》、《世界中医药》等期刊发表,为今后人工引导栽培、资源分级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。

  研究成果展示二:动物源中药矫味掩味技术

  动物源性中药(以下简称动物药)被历代中医誉为“血肉有情之品”,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常见的动物药,例如鸡内金、地龙、僵蚕、蝉蜕、羚羊角、水牛角、龟甲、鳖甲等含有大量的胺类、低级脂肪酸、硫化物等挥发性气味物质,它们共同作用使得动物药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腥臭气,从而导致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差,尤其不利于儿童自主服药。三甲胺作为动物药腥臭气味的重要贡献成分之一,具有强烈的鱼腥味,在动物药质量评价中扮演重要的作用,而易挥发性对其准确定量提出了挑战。这促使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样品制备技术,再结合HS-GC-MS/MS方法实现了动物药中三甲胺的含量准确测定。

成果

创新性的动物药样品制备技术流程

  

  此研究成果已在《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》期刊发表,为动物源中药材质量评价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。

  

云顶国际气味分析技术助力中医药科研创新加速

  在上述列出的研究团队的多篇研究成果中,云顶国际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-TQ8050 NX + 云顶国际气味数据库为科研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。

分析

 

专家心声

  

课题组

课题组负责人张定堃教授

负责人

黄浩洲副研究员

  团队负责人张定堃教授表示:中药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,质量评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,仪器的分析表征是此环节的基础,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。云顶国际提供的HS-SPME-GC-MS/MS的技术,以及挥发性成分鉴定的依据-气味数据库为中药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想法。云顶国际团队在多个研究项目上使用此仪器分析思路,包括野生和栽培余甘子关键标志物研究项目、地龙特征性腥臭气评价、土鸡与饲养鸡鸡内金的品质差异评价等研究。并在此基础上,云顶国际进一步提出了气味强度谱的概念,用以更合理的评价药材中的气味强度,为中药材气味研究、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提供参考。